自古以来,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一得一失,正是大凡事业成败的关键之所在。《尚书》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失去民心民望,邦则不邦,国则不国,一个区域、企业或者其他各类组织均是如此。只有充分激发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1+1>2的效果,才能充分凝聚合力,为事业成功提供有力保证。学习古之先贤的思想,总结工作以来的经验,笔者以为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要做到“五个一”。
1绘就一个愿景
《左传》里讲,“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也”。一个团队要干事成事,必须有一个基于相同价值取向下的共同愿景,所有人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则必众志成城、无往不前。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正是因为从诞生之日起党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
邓小平同志曾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有了共产主义的共同愿景,才有无数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奋斗不息,事业才有了无穷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极大地激励了全体中华儿女砥砺奋进,充分调动了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了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市委为全市人民描绘的发展目标是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是一个区域生活品质高、城市文明程度高、社会管理水平高、生活环境质量高,人民群众有幸福感、归属感、自豪感的一个现代化城市,这一目标迅速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广泛凝聚了方方面面的力量,推动威海各项事业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2明确一项战略
战略(strategy)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有了共同愿景后,战略谋划便成为首要任务,战略越远大越清晰,对实现愿景的信心和决心就会越强。无数战例证明,战略越清晰明确,越能号令三军、整齐化一、聚力攻坚。当然,战略的研究谋划并不简单,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战略的思考与确定必须着眼全局、放眼未来。
十八大以来,围绕实现“中国梦”这个伟大愿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清晰的战略部署让全党全国思想高度统一,行动高度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重大成就,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投入运营,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运行,我国第二艘航母和完全自主研制的新型万吨级驱逐舰下水,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同样,市委、市政府围绕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的愿景,制定了“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城市国际化”的三大战略;东部新城建设指挥部围绕建设新行政中心的目标,制定了“政策推动的城市化、项目拉动的城市化、人气带动的城市化”三个城市化的发展战略,这些战略既精准聚焦愿景,又充分立足实际,在更大范围内赢得了认可与支持。
3形成一种态势
运动员的好成绩都是在比赛中取得的,一个团队必须营造出竞争的态势,感染和驱动每一个人,形成人人争先、人人创优的良好局面。
①团队整体要有追赶目标。每个地方、行业、企业都能找到与自身条件相似、基础相近,但发展水平却高出很多的地方或单位。要明确树立追赶的目标,用目标的发展指标刺激团队成员,激发大家不服输的精神和行动。东部新城把青岛西海岸新区确定为学习的目标,先后进行了两次实地考察,认真学习借鉴经验做法,有效改进了自身的工作。
②团队内部要有竞争平台。创造条件让相同层次的人在同一平台上竞争,对个体而言能够人尽其才、实现价值,对集体来讲能够比学赶超、激发潜力。如果没有竞争平台,团队成员干多干少、干好干坏,结果并没什么差别,时间一长就会选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方式来应付,实际上就会形成一种披上团队外衣吃大锅饭的局面。
③团队“头狼”要作出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见贤思齐是人的天性,每个人心中都有天然的向上愿望和潜能。作为团队的“头狼”,要在各个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有真本事,“头狼”注定是孤独的,必须站在更高位置、承受更大压力、拥有更大智慧,用本领建立威信。要有正能量,保持每天运动、阅读等良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团队积极向上的浩然正气。要有精气神,面对困难不低头、有韧劲,才能让下属心悦诚服、坚定跟随。
4营造一种氛围
干事靠本事,共事靠氛围。一个组织或团队的共事氛围是决定整体战斗力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共事氛围往往有三个显著特点:
①民主和谐。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坚持民主集中制,重大决策前充分民主,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统筹考虑、科学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尊重不同声音,即便最终结果不能让所有人满意,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杂音,更好地维护和促进团结。
②公平公正。组织讲公道,干部走正道。一碗水端平,才能营造出好的氛围。特别是在最受关注的选人用人上,必须公道正派、选贤任能。《尚书》中讲:“任官惟贤才。”清朝雍正皇帝登基后,但问实才、不问出身,奖掖勤能、责罚庸懒,任用了李卫、田文镜等一批能员干吏,推动整个官场风气为之一新,号称“雍正一朝,无官不清”。
③宽容失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领导者要有宽阔的胸怀、容人的雅量,能够不计前嫌,用人所长。刘邦用人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不计前嫌,韩信、陈平都曾经在项羽阵营,刘邦敞开大门,一视同仁,委以重任。唐代魏征说:“夫虽君子不能无小过,苟不害于正道,斯可略矣。”清朝雍正讲,其才大于过者,恕之;其过大于才者,去之。一个领导者也应如此,如果老是小肚鸡肠、计较甚多,不仅不可能招募来优秀人才,恐怕连帐下之人也会离他而去。
5健全一套机制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切工作部署与措施,归根结底要看落实。制度机制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只有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才能确保工作推进的经常性、长远性和有效性。
①要有激励机制。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对人力资本的激励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后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只能发挥20%~30%,如果加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可发挥到80%~90%。我国古代有很多激励思想,《孙子》讲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感激励法,是中国古代在求贤爱才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强化对干部的正向激励,中央和各级采取了很多措施,近期又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力求从政治、精神、物质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励干部放下包袱、干事创业。
②要有考核机制。考核是激发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对官吏进行任内或任后考核、考绩、考课,我国古已有之,如《尚书?舜典》中说:“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春秋时管仲说:“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在东部滨海新城建设中,注重运用考核机制,在2017年招商工作考核中,对19个部门招商引资任务进行量化考核,极大调动了相关部门的积极性,一天三帮客商,最多一天八帮,最终成功签约20个产业项目。2018年是新城项目建设年,对项目建设按照不同时间节点进行考核,达到要求的加分,否则减分,年底兑现。通过考核,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被充分而持续地调动起来了,凝聚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③要有督导机制。督导是防止工作落空的一个重要手段,工作的漏洞要靠督导来发现,偏差要靠督导来纠正,“水分”要靠督导来挤干。督导检查在我国自古有之,主要由统领御史的机构承担:秦、汉时,在中央设御史府,地方置监御史、部刺史;唐宋时中央称御史台,地方划分监察区;明朝在中央设都察院,主要对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政务实施督催,地方为提刑按察司,清朝则基本承袭了明制。我们党对督导检查工作同样高度重视,不仅党委、政府设有专门的督查机构,并且对环境保护、扶贫攻坚等阶段性重点任务都会成立工作督导组,实地督导各地各部门工作开展情况。
总之,这“五个一”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有了愿景就有了奋斗目标,有了战略就有了明确步骤,有了竞争就激发了内在潜力,有了氛围就解除了后顾之忧,有了机制就确立了制度保障。相信任何一个组织或团队,只要做到这“五个一”,每个人的积极性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团队就会拥有强悍的战斗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