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外人士风采

杜龙池:锡镶记——不忘初心,匠心传承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3日 16:04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威海市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 阅读次数: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九十年代末,刚来威海工作不久的民建会员杜龙池对威海锡镶一见钟情。二十年的时间,从当年默默无闻的锡镶学徒做到如今“威海工匠”称号的获得者,这条路他一步一个脚印走了出来,一路的成长,也折射出他一直以来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秉持匠人精神、缔造匠心品质的核心追求。

威海锡镶技艺发祥于清光绪末年,二三十年代蜚声海内外,兴盛于英国租占威海卫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度萧条,解放后开始复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达到鼎盛时期。

从借鉴民间的“锡补”技术创造了独特的锡镶工艺开始,典雅古朴的锡镶工艺品受到不少人的青睐与追捧,甚至一度远销海外,成为威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出口产品之一。2009年9月,威海锡镶制作技艺更是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起选择锡镶这门手艺,杜龙池说是一种因缘巧合。“20多年前,锡镶技术在威海正处于兴盛期,那时候威海大大小小的锡镶作坊有二十多家,我当时就觉得选择这个不会错。”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和磨砺。“锡镶工艺品,不单单是迎合大众需求的实用品,更多的是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工艺品。当初选择坚持下来,是因为在我眼里,锡镶它本身就是一门老手艺,一种文化,必须要传承,要坚守,这份传承和坚守,不容许有半分的敷衍与凑合,必须是精益求精。”杜龙池坦言。

锡镶制作过程非常繁杂,要经过熔炼、锻打、镂雕、镶嵌、抛光、拼接等十几道工序,随着时代的发展,能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潜心钻研的人并不多,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锲而不舍的锡镶匠人,才让这门技艺得以传承。  随着金镶玉知名度的提高,各种订单纷至沓来,威海金镶玉工艺品有限公司的产品也远销国内外。订单多了,提高生产效率迫在眉睫。

2006年,他接到一笔来自上海的大订单。客户来工厂考察,转了一圈就把产品利润算出。面对客户的压价,货量的压力,他犹豫了。但在客户拿出新锡镶模具之后,杜龙池当即接下此单,“当时就觉得,就算不赚钱,我也要把这种新模具掌握到手。”传统的锡镶模具使用的是砚台石,存在易损坏、损坏后不易修复等问题。而这位客户自带的是一种硅胶材质的磨具,完全不存在上述问题。借此机会,杜龙池将原来的模具全部进行了革新,大大提高了精细度和制作效率。

虽然在锡镶这条道路上已耗费半生心血,但杜龙池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为了将锡镶技艺做得更精细,他结合了各种民间传统技艺去拜师学艺,去江西学过锻铜,去云南学过打银,将这些与锡镶技艺原理相似互通的传统技艺吸纳消化。几年来,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靠着这份磨砺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锡镶技艺大幅提升,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杜龙池说,“我觉得‘工匠精神’是一种时代需要、一种社会导向,作为工匠就必须要专注、钻研,作为一名民建会员,同样需要匠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